劳动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信息公开 > 体育美育 > 劳动教育
山东省泰山中学2025年劳动教育教学工作计划
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深入贯彻《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》、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(试行)》,及山东省、泰安市相关文件精神,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五育并举中的独特育人价值,特制定本年度劳动教育教学工作计划。
一、 指导思想
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、必备的劳动能力、积极的劳动精神面貌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为核心目标。立足学校实际,深挖泰山地域文化资源(如挑山工精神、泰山石刻保护、泰山植被认知等),构建具有泰山中学特色的“知行合一、梯次递进、家校社协同”的劳动教育体系,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,促进学生形成尊重劳动、热爱劳动、善于创造的时代风尚,为其终身发展和幸福生活奠基。
二、 工作目标
价值塑造目标: 100%学生深刻理解“劳动创造美好生活”的内涵,树立“劳动最光荣、劳动最崇高、劳动最伟大、劳动最美丽”的观念,自觉传承泰山“挑山工”坚韧不拔、脚踏实地、勇攀高峰的精神。
能力培养目标: 学生掌握涵盖日常生活劳动、生产劳动、服务性劳动的多样化基础技能(高一侧重生活自理与校园服务,高二侧重生产技能与工艺制作,高三侧重职业体验与综合服务)。重点提升安全操作、工具使用、问题解决、团队协作与创新应用能力。
习惯养成目标: 90%以上学生养成主动参与家务、认真完成班级值日、自觉维护校园环境的劳动习惯,形成勤俭节约、珍惜成果、乐于奉献的优良品质。
课程与资源建设目标: 完善校本劳动教育课程体系,建成2-3个稳定优质的校外劳动实践基地(如泰山景区合作点、现代农业园、非遗工坊),开发不少于5门特色劳动实践项目(如“泰山石刻拓印与养护”、“泰山中草药种植与辨识”、“‘挑山工精神’主题木工/陶艺创作”)。
评价体系构建目标: 建立过程性记录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、多主体参与的劳动素养评价机制,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优良率达85%以上。
三、 主要工作内容与具体安排
(一) 完善课程体系,夯实教育主阵地
必修课程规范化: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,确保高中各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的劳动教育必修课。课程内容系统规划:
高一: 聚焦日常生活劳动(内务整理、简单烹饪、家电安全使用、个人理财基础)与校园服务性劳动(教室、实验室、图书馆深度清洁与管理,校园绿植日常养护)。
高二: 深化生产劳动(木工/金工基础、传统工艺如泰山皮影/剪纸入门、校园微农场种植管理)与服务性劳动(校内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组织、社区公益项目初步策划)。
高三: 强化职业体验(模拟面试、企业/高校实验室参访、职业人物访谈)与综合服务性劳动(社会调查、公共议题倡导项目设计与实施)。
校本课程特色化: 依托泰山文化资源,开发系列校本选修课:
《泰山文化中的劳动智慧》(探究泰山古建筑营造、石刻保护、传统祭祀活动筹备等蕴含的劳动技艺与精神);《泰山生态守护者》(学习泰山特色植物识别、生态保护常识,参与景区环保志愿活动);《创意工坊》(结合泰山元素进行陶艺、布艺、模型制作等创意劳动)。
学科融合渗透化: 鼓励各学科挖掘劳动教育元素(如物理学科工具原理、化学学科清洁剂知识、生物学科种植实验、语文学科劳动主题写作、历史学科生产工具演变等),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劳动观念与知识。
(二) 丰富实践活动,拓宽育人渠道
校园劳动常态化:
班级责任区制: 精细化划分各班卫生保洁、绿化责任区,实行日检查、周评比、月表彰。
“美丽校园我建设”项目: 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微景观设计、废旧物品改造利用、节能环保宣传栏制作等。
学生自主管理: 食堂秩序维护岗、图书馆助理岗、文明礼仪监督岗等由学生轮值承担。
校外实践多样化:
学期集中实践: 每学期安排1次为期1-2天的校外劳动实践(高一:现代农业园/生态农场体验;高二:非遗工坊/传统手工艺基地学习;高三:企事业单位深度职业体验)。
“行走泰山”主题实践: 与泰山景区、博物馆、林场合作,开展“我是小导游”、“石刻清洁小卫士”、“泰山植被普查员”、“防火宣传员”等角色体验活动。
社区志愿服务: 与周边社区共建,定期组织敬老助残、环保宣传、文化传承(如社区书院服务)等志愿服务。
学工学农体验: 对接本地特色企业(如泰山酒业、特色农产品加工厂)或农场,安排短期见习。
家务劳动制度化: 制定《泰山中学学生家庭劳动清单》,明确各年级家务劳动要求(如高一:独立完成个人起居及简单家庭清洁;高二:掌握3-4道家常菜;高三:参与家庭事务决策与管理)。利用“家校联系本”或线上平台进行记录与反馈,纳入学期评价。
本计划自发布之日起实施。学校劳动教育领导小组将加强过程督导与反馈,各部门、级部密切配合,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,共同谱写泰山中学劳动教育的新篇章,培养兼具泰山品格与扎实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。